我反感的不是保险,而是你卖保险的“套路”

白鸽保险 6年前 互联网保险健康保险 5902 www.baigebao.com

新年伊始,在保险行业“开门红”期间,监管单位就将清查工作成果和近期监管备案中发现的典型问题进行了通报。

1月8日,银保监会在官网发布了《关于防范利用自媒体平台误导宣传的风险提示》,并曝光三大类误导风险。而这已是监管机构在不到1年内第二次提示自媒体宣传风险。

(本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

不管是在自媒体平台上还是微信朋友圈亦或者平常生活中,保险销售的套路一直存在,很多人在谈起保险时,排斥的并不是它本身,而是它的销售套路。借着这个话题,我们就来说说关于保险销售中最常见的一些套路。

一、保险销售常见套路

“产品停售”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最常见的套路就是“产品停售”,他们的惯有说辞就是“因为这个产品太好了,导致公司赔本,所以我们要停售”。但产品停售真的能成为我们投保的理由吗?答案是否定的。

一款产品之所以被停售一般只有三种主要原因:

1.监管叫停:这种政策性的停售,通常都是由于产品在设置、销售行为上不符合监管要求,并且对消费者的利益没有实质保障。

2.产品导致保险公司利差损扩大:产品赔付率增加、产品开发时厘定的费率与现实差距过大等情况,都会扩大保险公司的利差损,为保证持续经营,自然对这类产品采取停售措施。

3.销售情况不理想:既不能创造收益,也不能为保险公司打响名头的产品,停售成了唯一的归途。

(本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停售是坏产品最终的宿命,但并不意味着好产品就不会下架,在导致保险公司利差损扩大的产品中很可能就有较优质产品的影子。

有些朋友,被代理人一忽悠,就觉得自己捡了便宜,买到了公司赔本的产品。但那些导致保险公司利损差的好产品,保险公司真的会那么“大张旗鼓”的停售吗?

“停售”,最大的套路就是人为的制造一种恐慌感,所以遇到了,一定要小心,仔细对比产品再决定。

“新品秒杀”

“新品秒杀”也是保险公司常见的一个销售套路,比如说在双11,618,来一场限时秒杀。这种秒杀产品,有个统一的套路:公司让利,卖的越多,赔的越多。史无前例的好产品,空前绝后高收益。如果你信了,你就输了。

保险公司不是慈善机构,也许他真的让了点利,但这个产品真的就能好上天了吗?更重要的是秒杀产品,有很多都是理财产品,有可能会导致客户花大把的钱,却没有得到什么人身保障,在家庭有限的保险预算下,侵占客户购买保障型保险的机会。

(本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盲目夸大收益和保障范围

有些销售人员在对比产品时,会盲目夸大保障范围,说这个也可以报销那个也可以报销,什么都可以保障。除了夸大保障范围之外,对于理财年金保险,很多人也会故意片面地夸大收益,把该产品包装成一个看上去不止“稳赚不赔”,还能带来“高收益”的完美理财计划。

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没有完美的保险,如果哪天有代理人告诉你他的保险是十全十美的,你可以直接中止和他的交流。

保险是针对未来可能遭遇到未知风险产生损失而事前做的经济安排或风险转移规划,所有的保险都是针对于人的未来风险做精算设计的,没有一个人的情况和另一个人是一样的。这种情况下,保险只能按照大数法则去计算未来风险,所以无法做到完美。

保险只能是做到适合大多数的需求而非所有的人,所以都会有一些不足的存在。

二、如何避免入坑

(本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也许有朋友会问,保险销售套路那么多,我们应该如何才能买到性价比比较高的产品呢?

第一:找一个可信赖的专业保险顾问

很多朋友对于保险还是一知半解的,所以有些法律条款并不能及时关注到,这时我们就特别需要有一位专业的保险顾问,能够真正站在我们的立场上,来为我们推荐。

保险产品尤其讲究的是量身定制,如何在有限的保费支出范围内,让自己的风险最大程度的化解,此时就需要有专业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说,能够找到一个优秀的保险代理人,比找到一款好产品更重要。

第二:自己学会懂保险

现在的竞争太大了,所以很多销售人员在售卖保险的时候,总会夸大保险责任。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分辨是非了。

再者保险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总会在突出卖点的同时,缺胳膊少腿。例如:不是不含身故责任,就是不含高发轻症、没有豁免责任等。所以这个时候,只要我们找准这些产品的劣势,然后按需出发,就可以买到合适的保险了。

保险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大家也不用太过着急。

最后也祝大家都能如愿的买到适合自己的保险~

数据来源:网上相关数据

具体以保险公司出具为准

本文仅代表白鸽探保+观点,请根据自身情况投保